|
美洲大蠊雄虫体长27~32mm,前胸背板(长X宽)6 X 9.5mm,前翅长26~32mm,总长38~42 mm。雌虫体长28~32mm,前胸背板(长×宽)7×9.4mm,前翅长20~27mm,总长38mm。 美洲大蠊属中大型昆虫。背腹扁平,呈长椭圆形,红褐色或褐色,体色因虫龄而有所变化。体表有油状光泽。雌雄虫体形相似,但雌虫体稍宽于雄虫。整个虫体分头、胸、腹三个部分。头部小,隐于前胸背板下方,从虫体背面观只能看到头顶端的一小部分,其颈部可以自由地向前后左右活动,所以其口器不是固定的下口式,而能向前伸展。头部有单眼、复眼及触角各一对。复眼较大,位于头上部两侧,占据了头的较大部分,单眼位于触角的内上方,白色点状,其皮下集聚着感觉细胞。头顶及两复眼间为黑褐色,复眼间距雄虫狭雌虫宽;下颚须淡褐色,端部两节褐色。触角发达,呈鞭状,由多节组成,其长度超过尾端,是重要的感觉器官。口器是典型而发达的咀嚼式口器,由上唇、大颚、舌、小颚、下唇构成。 胸部由前胸、中胸和后胸三部分构成,而各部分又均由背板、腹板和侧板构成。前胸背板近梯形,前缘几乎平直,后缘缓弧形,边缘黄色,中央红褐色,近前缘处有“T”形淡黄色斑,中部有赤褐色蝶形斑。中胸和后胸背板形状几乎相同。在中胸和后胸的前方各有一对气门开口。胸部腹面骨化程度差,膜质部分宽。有步足三对,分别长在前胸、中胸、后胸的腹面,均发达,与其善于爬行有关。第一步足股节较长而粗大,腹面长有刺。有翅两对,均发达,前翅超过腹部末端,雄虫翅稍长于雌虫。双翅平时重叠于腹部背面。前翅革质,比后翅窄但稍长,深褐色。后翅膜质,半透明,浅褐色。前缘脉基部分叉,肘脉有不完全短脉和横脉。 腹部赤褐色,宽而扁平,但雄虫较雌虫稍窄而圆。腹部由十节组成,背板十个,雌雄虫的第十背板均特化为肛上板,雄虫第九背板和雌虫第八、九背板板均狭小不明显。第十腹节特化为外生殖器。雄虫第九腹板特化为下生殖板,其端部两侧长有尾刺一对。雌虫下生殖板无尾刺。在肛上板基部两侧长有尾须一对。尾须是重要的感觉器官,由多节构成,上面长有许多感觉毛,这些毛难感受空气的流动、振动。在肛上板的内面有肛门开口,在腹部1~8节侧面背板和腹板之间均有气孔。 雄性外生殖器位于腹部末端,在肛上板和下生殖板之间,受肛上板和下生殖板保护,平时不露出体外,因此从体外看不N#I-生殖器。掀开肛上板或把肛上板除掉,可看到雄性外生殖器全部。美洲大蠊雄性外生殖器非常复杂,阳体骨化程度高,左右不对称,由左阳体、右阳体和腹阳体三部分构成,而左阳体和右阳体又有数量不等、形状各异的分支,其形态非常独特。左阳体位于阳体的左侧,有4个分枝,第1分枝最长位于左侧,向内呈小钩状,在钩的根部处向内长有一小细刺。第2分枝呈倒置的蘑菇状。第3分枝呈“月牙”形。第4分枝呈狼牙棒状。右阳体位于阳体的右侧,有2个分枝。第1分枝端部分叉,呈“U”字型,尤其外侧有锯齿状突起。第2分枝端部尖细似镰刀状。腹阳体位于阳体的腹面,宽而大,其基部稍窄,向端部渐变宽大,端部圆形,片状较薄,并向上弯,经阳体右方弯向背部。 雌性外生殖器位于第七腹节的腹板处,有三对产卵管其中一对在第八膜节,另外两对在第九腹节。生殖孔开口于其前下方的腔内,此腔为生殖腔,后面宽大部分为卵荚室,生殖腔的上面上贮精囊的开口。卵在生殖腔内受精后,受精卵由产卵管集中排入卵荚室,再由附属腺分泌出特殊物质,将受精卵包起来形成卵荚。[2 |